天津外國語大學學生眼中的文成 | 讓川村:“一元”租金助力新時代美麗鄉村,綠水青山中蹚出共富路
天津外國語大學亞非語學院吳“農”系語鄉村振興路隊暑期社會實踐故事(一)讓川民族村位于浙江省文成縣西坑畬族鎮,東臨全國最高瀑布“百丈漈”,南靠浙南最大淡水湖泊“飛云湖”,西接國家森林公園“銅鈴山”,北鄰國家級文保單位“劉基廟”,與鎮域范圍內的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“龍麒源”和千年古寺“安福寺”鄰近。村莊距離鎮政府所在地僅3公里,離縣城16公里,屬于縣城15分鐘交通圈內。盡管如此,讓川村曾被視為“臟亂差”的典型村莊,現在卻被認為是一個歷史悠久、文化豐富、民俗獨特的特色村。
從過去無資源、無產業、無發展的“三無村”,到如今的浙江省3A級景區村,讓川村在鄉村振興上取得了顯著的質的飛躍。那么,讓川村是如何從一個投資不被看好的地方,逐漸成長為以“民俗民宿”為特色的古村落呢?帶著這個問題,我們來到讓川村進行實地走訪,并采訪了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葉志赟(以下稱葉書記)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!苯煌ㄊ寝r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。葉書記說道:“以前我們讓川村非常偏遠,通向外界的路僅有一條難以通行的小石道。2012年下半年從文成縣城到西坑畬族鎮的這條路通了之后,我們讓川村才有了今天的發展!睘榱送苿哟謇锏陌l展,讓川村進行了公路建設、路燈安裝、旱廁拆除和綠化工程。此后,村民們不僅出行更加方便,交通難題也得到了解決,村里的整體生活環境顯著提升,同時村民們的致富路也被進一步拓寬。
讓川村整治前后
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發展。讓川村積極抓住交通改善和鄉村振興的利好政策,依托浙江省“千萬工程”契機,結合自然景觀和畬族文化優勢,順勢發展了民宿、林下經濟等產業。2017年,讓川村以“一元”租金引進了民宿專業運營團隊,通過舊宅流轉方式,對村民空閑房屋進行了特色化改造,開發了第一家民宿。經過不斷努力,民宿從無到有,從小型精品民宿逐漸發展為高端僑家樂品牌民宿。目前,村里擁有悅慢小院、香樟小院、慢舍等21家民宿,共計200多個床位,年接待游客達25萬人次。除了旅游業,讓川村還大力發展林下經濟,依托龍麒源4A級景區,引進蘚然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打造“共富工坊”,帶動村民參與苔蘚種植、制作和直播帶貨,發展苔蘚微景觀全產業鏈和電商經濟。這些新興產業不僅帶動了上百名村民實現了在家就業,還顯著提高了村民收入,實現了農村向景區、農民向旅游從業者、農產品向旅游商品的“三大轉變”,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旅游發展的紅利,實現了美麗環境與美麗經濟的雙贏。
讓川村民宿群
葉書記說:“我們讓川旅游業剛開始開發時,大家都沒想到會有這么多人來。那時候,我和老書記每天都在村口接待游客,剛回家準備做點事情,又有電話通知我們去村口接待游客。雖然工作非常辛苦,但看到讓川村的發展越來越好,我從心底里感到高興!”截至目前,讓川村已有80%以上的村民吃上了“旅游飯”,實現在自家門口就地就近就業,人均年收入可達3.45萬元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2017年的5萬元提升到2023年的64.08萬元,村集體資產從原來的零提升到現在的2000多萬元。
“共富工坊”內村民手工制作的苔蘚微景觀
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注重可持續發展。近年來,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,許多“特色村”面臨同質化問題,改造過程中往往因為追求“美”而失去了原本的內涵。帶著這些顧慮,我們向葉書記提出了相關問題。葉書記回應說:“我們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!痹卩l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,讓川村并沒有盲目進行大規模拆改,而是堅持了“三改三不改”的原則,即:改功能、改形式、改內容,但不改變鄉村的肌理、不改變歷史文脈、不改變古建筑的結構。這種方法既滿足了人性化需求和現代審美,又能有效吸引游客和實現經濟效益。
畬族文化長廊
讓川村成功保留了許多歷史古跡,例如乾隆年間建造的葉氏祠堂以及淳樸的四合院和節孝牌坊,這些都展示了村居田園風情,并保留了原有的鄉土人情。這種發展方式不僅突破了鄉村建設中“村韻”不突出和旅游發展路徑單一的難題,還促進了村莊的持續發展。
葉書記補充道:“在發展過程中,村干部要與村民保持一致!编l村振興不僅要依托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,抓住機遇,還需要探索“村集體+企業+村民”的共富模式,總結出促進共同富裕的方法,使群眾真正享受到鄉村發展帶來的紅利,實現美麗環境與美麗經濟的共建共享。
指導教師:文成縣政協委員,省科技特派員,浙江大學王友明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