縱然命運多舛,不墜青云之志
——南宋名相周必大少年勵志故事□ 周松
周必大,南宋名相,政治家、文學家。
宋高宗趙構稱之“掌制手也”。明“永樂大典” 編纂解縉頌之“一德格天,四朝輔政。功烈文章,郁郁其盛”。
周必大,1126年(靖康元年)8月15日出生于平江府治長洲(今江蘇蘇州),1151年(紹興二十一年)進士及第。1157年(紹興二十七年),舉博學鴻詞科。曾多次在地方任職,官至吏部尚書、樞密使、左丞相,封許國公。1195年(慶元元年),以觀文殿大學士、益國公致仕。1204年(嘉泰四年)在廬陵逝世,享年七十九歲,獲贈太師。1207年(開禧三年)賜謚“文忠”,寧宗親書“忠文耆德之碑”。
周必大一生為政功勛卓著,才華超群,頗有建樹。然而在其少年時代,命運極為坎坷。四歲失父,十三歲喪母,二十七歲入職前一直寄生親朋,多地漂泊。然少年必大遵循母命,孝順師長,致力求學問道,不墜青云之志。方得成就宏業彪炳史冊。
1128年(建炎二年),周必大三歲回到家鄉廬陵居住。次年,其父周利建赴朝廷述職途中,恰遇金兵攻陷屠城,卒于揚州,年僅三十八歲。周必大喪父后,因金兵南下,全家為避難曾逃往安?h楊梅村,途中家財盡失,造成經濟窘迫,全家生活艱難。隨后幾年周必大寄養在外祖母家居于廬陵家中,孤兒寡母,相依為命。周必大八歲時,雖孤兒寡母,家道中落,但出生書香仕宦之家,與其弟必強在母親王氏督促下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,周必大八歲師從梁克道讀書學習。周必大九歲時曾師從李珙學。周必大十歲時,與其弟周必強師從劉若川讀書學習。周必大十一歲時,母親王氏祖母之命,攜必大兄弟二人前往信州,期間母親嚴于教子,并為周必大擇汴人陳持為師求學。周必大十二歲時,周必大祖母去世,母親因悲傷過度,染病致疾。歷經一年,母親王氏年享三十七歲在必大十三歲時不幸去世。周必大兄弟二人只好跟隨伯父去廣東。十四歲時,伯父周利見出守辰陽,周必大隨同伯父前往辰陽,以便侍候伯父。十五歲,伯父周利見被罷官北歸,周必大隨之回贛,隨后幾年居于贛州,在壽量寺讀書,師從泰和人氏陸府(字圣修)讀書學習。十七歲,周必大往來于虔州、廬陵之間,潛心于游學讀書,期間曾師從雩都人鐘岳讀書學習。隨后幾年,深受廬陵文化、特別是同鄉前輩歐陽修道德文章的浸淫與熏陶,后又與胡銓交游多年,亦受其忠君愛國、耿直不阿的性格影響。期間,周必大撰《贛江》詩。以上述所皆是年僅二十一歲周必大的所有經歷,雖然青少年時的周必大生活飄泊不定,歷經磨難,但他刻苦勤學,廣交良友,造就了他之后的成就。
周必大少年時的經歷不是順順利利的,甚至失去了至親。但他遇到了很多良師,他的老師們不僅傳授了他知識同時也讓他養成了高尚的品質。周必大第一位老師是梁克道,梁克道好學,且效仿甘貧樂道的高尚品質,給了幼年的周必大深深的啟蒙。李珙“行義修潔”樂善好施的高尚品質,“精通典故”博古通今的淵博學識,“手自抄寫”勤奮嚴謹的治學作風,給了九歲的周必大潛移默化的影響。劉若川讀書自好,不求仕進,鼓勵后進,周必大也從他這學到了許多學識。鐘岳清貧廉潔,給十七歲的予周必大一定的影響。周必大的“立朝剛止”的品格與此不無關系。
雖然周必大在少年期間歷經種種磨難,但是他從未放棄過自己。他學會接受自己的普通和所以的不幸,然后拼盡全力的與眾不同。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成功的結果,但卻忽略了他為成功的結果而努力付出的過程。哪有什么一夜成名,其實都是百煉成鋼;蛟S,我們已經走得太遠,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;或許,我們長途跋涉后發現前方竟是荒蕪,又或許,走了很遠以后,激勵我們繼續前行旳已不再是前方絢麗旳風景,而只是因為我們已經努力地義無反顧地走了這么久,怎么能夠輕言放棄。但是少年人,只要你還愿意努力,世界就會給你驚喜。僅此一生,請竭盡全力,莫讓自己后悔。愿所有的少年人前路浩浩蕩蕩,萬物皆可期待。